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消息 | 4年调研与论证,《大运河文化带调研报告》终发布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大运河作为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经济和文化黄金廊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高端峰会于2017年9月1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办,大运河文化带研讨会作为峰会重要的分论坛,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调研报告》,并就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因传承、总体规划编制、沿线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创新、宣传推广等话题进行研讨。

 

一、源起: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使命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宋或明清盛世,自天空俯瞰神州大地,一定会被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的、蜿蜒的“人工巨龙”深深震撼:一条是横亘东西,冷峻深沉的万里长城;另一条则是连贯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一撇一捺,一刚一柔,形成中国“人”!


由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工程构成的中国“人”

 

(一)大运河迈入新时代


中国大运河河段及流经省市示意图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军事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王国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争霸中原,为了解决军事物资及时补给等问题,从扬州附近开挖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水,形成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

 

第二个时代,是漕运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中华帝国的运河,也是运河昔日最辉煌的时期。到了元代,运河截弯取直,里程大大缩短,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线。

 

第三个时代,是文化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世界的运河。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就是文化价值。

  

(二)大运河文化的特征分析


工程性、线廊性、活态性、融合性。


中国三大文化带(走廊)主要特征的对比情况


中国大运河分段示意图


江南运河主要港口与阿姆斯特丹港口货物吞吐量对比(2012年)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建筑风格与特点

 

(三)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探究


基于以上对大运河文化的阐释,我们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即是: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束(航运、高速、高铁等)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展示与爱国教育、创意与休闲游憩、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带状功能区域。


二、行走:大运河文化带的田野调查


2014年“大运河文化行”的调研行程和考察内容

 


2015年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高峰论坛回顾


论坛以“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发展”为主题,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使命,就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效应、运河沿线地区协调发展机制、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16年京杭运河眼线文化古镇调研

(调研小组访问木渎古镇)


2017年隋唐大运河调研回顾


隋唐大运河调研路线


调研组考察河南鹤壁、浚县、滑县、卫辉


调研组考察河南郑州、开封、商丘


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情况

 

三、梳理: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盘点

 

(一)沿线运河故道现状盘点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基本情况对比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入“世遗”项目对比

 

 

京杭大运河北方大部分河段断流断航,部分还未淤废、仍然有水量的河流承担起城市排水或引水灌溉的任务;山东以南的大部分河段由于水量充足,且在近代经过一定的治理,仍在持续通航。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中上段已被废弃,但废弃时间并不长,河道整体仍在地表之上,此段污染较为严重;而大运河南段的通济渠除少量河段外,大部分河道被黄沙淤泥埋于地下,需要通过考古挖掘来恢复其当初的样貌。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和浙东大运河整体均位于水量充足的江浙地区,运河仍然每天承担着大量的航运,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沿线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盘点

 

2016年,八省经济总量328469.77亿元,占全国比例为44.14%;人均GDP为6525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36元;其中四省的GDP居全国前五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大运河途经8省2016年的总体经济情况

 


隋唐大运河流经省市(直辖市)文化产业指标(2016年)

 


沿线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中国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三)沿线文化项目及协作情况盘点


大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部分)

城市

重点项目

北京

中国(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节、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

天津

海河下游线性文化遗址旅游航线

沧州

南运河景观示范工程、大运河酒文化博物馆(在建)

衡水

故县运河走廊

德州

九龙湾公园、龙运湖景区、运河文化广场

聊城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中国江北水域文化旅游节

济宁

济宁运河文化产业园、“水韵济宁”大运河文化产业园

泰安

东平安山古镇运河文化度假区

枣庄

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国家级运河湿地公园

鹤壁

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卫河博物馆)、浚县古城

新乡

望京楼主题公园

洛阳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

郑州

惠济桥保护、汴河故道惠济桥段环境整治及展示、汴河故道索须河段整治及展示

开封

新郑门遗址博物馆

商丘

商丘历代古城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

淮北

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及考古公园

宿州

泗县“运河人家”园林景观项目

宿迁

江苏运河文化城、运河文化创意园

淮安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中国淮安——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在建)、中国漕运博物馆

扬州

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扬州水文化博物馆

常州

常州古运河水上游航线、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无锡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锡运河文化艺术馆

苏州

浒墅关开发区明清风光带(在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湖州

南浔古镇、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市西河口历史文化街区

嘉兴

秀洲运河文化公园、嘉兴运河文化展厅

杭州

小河直街运河历史街区、桥西运河历史街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运河文化广场 


(四)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问题盘点

 

第一,如何梳理好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为研究、规划、监测、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石。

 

第二,如何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让运河岸绿水清,让文化遗产在商业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与整体性。

 

第三,如何传承好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与内核,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起国人的精神家园。

 

第四,如何利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第五,如何统筹好沿线城市的资源与力量,在断航的现实条件下推进协同合作,构建起大运河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

 

四、统筹:运河文化带的协同创新

 

(一)大运河文化带与北京一体两翼建设

 

1、示范引领: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

2、统筹协作: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区域、资源、政策合力。

3、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须配合雄安新区发展规划。

 

(二)大运河文化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1、重拾乡愁:大运河承载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

2、统一规划:多部门联合发力,从顶层设计层面让大运河沿岸的文化记忆串联成珠。

3、整合拓展:树立运河休闲观光带的品牌形象,增强运河旅游的吸引力。

 

(三)大运河文化带与沿线经济带建设


1、“大运河文化带”具有纵贯南北,连通长江经济带,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城市群,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支撑的战略作用。

2、“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协调的迫切需求。

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沿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大运河文化带与“中华文化走出去”


1、文化展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能够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更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文化连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直接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了沟通两大丝路的“廊道”和“桥梁”。

3、文化复兴: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能够加快实现国家文化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自信。

 

五、策略: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治理

 

(一)文化遗产梳理与盘存


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集管理、研究、展示、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大运河数字公共服务平台。

 

(二)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

 

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加快顶层设计,做好大运河文化带的专项研究与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整体与部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性品牌。

 

(三)文化资源利用与活化


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启动“大运河文化+”计划,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与沿线生态建设、城市功能、经济发展间的融合发展,创建一个文化特色、创新有力、繁荣活跃的发展带和城市群。

 

(四)文化项目聚焦与加速


实施聚焦战略,选择重点河段、重点城市、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增长极和排头兵,然后“以点带面”,拉动区域整体崛起。

 

(五)文化组织统筹与协同


创新大运河文化带的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合作政策等内容,推动形成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

 

(六)文化法制建设与推进


推动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提供基本的规制与遵循,为文化带永续发展奠定法制基石。

 

(七)文化交流积极“走出去”


借鉴全球运河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搭建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协作平台,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


特别说明:调研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调研报告》课题组完成,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徐妤函

后台编辑:关卓伦

校对:孙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